很多人在月經來臨前一週、或前兩三天,在生理上會出現發熱潮紅、頭痛、噁心、倦怠、OOO 皮膚粗糙,胸部腫脹、下腹部腫脹、身體浮腫、便秘、腹瀉等的身體不適。在情緒上也容易出現有易怒、暴躁、悲傷、敏感、失眠、情緒不穩、焦慮等。但只要月經一來,這些情況就抒解了。這是因為黃體素與動情激素在月經來臨前會達到最高點,結束於月經來臨時,這時所產生的種種不適又稱為經前症候群(PMS)。
典型經前症候群症狀,可在月經來潮後二、三天,即告緩解,若仍持續,則宜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有潛藏之憂鬱焦慮、或其他精神或婦科疾病之可能。
約有七十五%至九十%之女性為輕微程度,不影響日常生活之職業社交功能;十%之婦女,則較嚴重,需醫療之介入與處理;三至五%之婦女,則屬經前憂鬱症,必須精神科或身心內科醫師之專業治療。
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目前在台灣經前症候群稱不上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根據病人的主觀感覺,去做症狀治療。例如:頭痛予以止痛藥,失眠、易怒給予抗憂鬱劑,但醫生往往又擔心會造對藥物的依賴性。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就作好自我調理是可以避免經前症候群的發生。
也許是近年來社會高度工商業化,緊張繁忙早已成為生活工作的一部份,越是都會女性,經前症候群的表現也越嚴重,因此,這種「大姨媽來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的麻煩,也讓女性提早面臨隨之而來的「大姨媽」的折磨。此時,也唯有小心的處理好相關的症候,讓自己生理心理面都能有較好的調適,也更能安然度過。
這個時期首重情緒管理,學習放鬆心情,尋求紓解壓力的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體的荷爾蒙中樞在大腦的下視丘,很容易因為情緒而改變荷爾蒙的分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過度的減肥、環境的改變或是精神上的刺激造成無月經、月經過期、或是不到兩週月經就來了兩次等的不正常狀況。
良好的飲食習慣:
保持運動習慣
運動能減少壓力和緊張,能夠提高情緒,增加血液天然腦內啡的生成,改善血流循環。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20-30分鐘。有氧運動,散步、慢跑、騎單車和游泳都是不錯的方式。
1.精油擴香法 :
使用負離子擴香儀/精油水氧機,做心靈的舒壓調整,
精油選擇:佛手柑、薰衣草、玫瑰天竺葵、玫瑰、茉莉、香蜂草,或安神舒壓複方精油。
2. 精油按摩:
按摩於肚臍以下骨盆以內的下腹部及足部,特別是小腿內側的按摩,可使用「生理保養按摩油」或是自行調配配方:
甜杏仁油5CC+月見草油10滴加上玫瑰天竺葵3滴+香蜂草2滴
葡萄籽油5CC+月見草油10滴加上天竺葵3滴+羅馬洋甘菊2滴
3.精油泡澡(經期間不適合泡澡也可盆浴,泡腳,熱敷):
一次約10滴在浴池中即可
如:玫瑰、茉莉、薰衣草、玫瑰天竺葵(需打散使用)、羅馬洋甘菊,皆可單方或複方使用。